AI开发平台ModelArts 

ModelArts是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AI开发平台,为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提供海量数据预处理及半自动化标注、大规模分布式Training、自动化模型生成,及端-边-云模型按需部署能力,帮助用户快速创建和部署模型,管理全周期AI工作流。

 
 

    分割 深度学习训练集 更多内容
  • 模型训练简介

    一站式IDE模型训练环境。 模型训练提供如下功能: 新建模型训练工程:支持用户在线编辑并调试代码,基于编译成功的代码对模型训练工程的数据进行训练,输出训练报告。用户可以根据训练报告结果对代码进行调优再训练,直到得到最优的训练代码。 新建联邦学习工程:创建联邦学习工程,编写代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自动学习

    ModelArts通过机器学习的方式帮助不具备算法开发能力的业务开发者实现算法的开发,基于迁移学习、自动神经网络架构搜索实现模型自动生成,通过算法实现模型训练的参数自动化选择和模型自动调优的自动学习功能,让零AI基础的业务开发者可快速完成模型的训练和部署。依据开发者提供的标注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项目

    对项目的简要描述。 “数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项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说明: “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项目

    对项目的简要描述。 “数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编辑代码(简易编辑器)

    :重命名调试文件、推理文件等文件。 :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刷新代码目录。 数据目录:包含数据文件夹及数据实例。系统支持通过Spread编辑器打开csv文件,支持用户在训练工程编辑界面打开数据实例。 任务目录:包含联邦学习训练工程已经执行及正在执行的训练任务存储目录结构。包括codes文件、log文件、meta文件、model文件等。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自动学习简介

    支持中文。 旧版自动学习仅支持使用旧版数据功能,不支持使用新版数据功能。 自动学习流程介绍 使用ModelArts自动学习开发AI模型无需编写代码,您只需上传数据、创建项目、完成数据标注、发布训练、然后将训练的模型部署上线。您最多只能创建100个自动学习项目。具体流程请参见图1。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项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说明: “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准备数据

    类型自动学习项目的数据要求。 在上传数据时,请选择非加密桶进行上传,否则会由于加密桶无法解密导致后期的训练失败。 用于训练的图片,至少有1种以上的分类,每种分类的图片数不少50张。 创建数据 数据准备完成后,需要创建相应项目支持的类型的数据,具体操作请参考创建数据。 父主题: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准备算法简介

    增量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相较于离线学习,增量学习不需要一次性存储所有的训练数据,缓解了存储资源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增量学习节约了重新训练中需要消耗大量算力、时间以及经济成本。 相关参考 AI Gallery的资产集市中提供了常见的数据和算法供用户使用,具体请参见数据获取链接、算法获取链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学习率”用来控制模型的学习速度,范围为(0,1]。 “训练轮次”指模型训练中遍历数据的次数。 “语种”指文本数据的语言种类。 确认信息后,单击“开始训练”。 模型训练一般需要运行一段时间,等模型训练完成后,“模型训练”页面下方显示训练详情。 查看训练详情 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在“模型训练”页面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训练模型 选择训练数据后,基于已标注的训练数据,选择预训练模型、配置参数,用于训练实体抽取模型。 前提条件 已在 自然语言处理 套件控制台选择“通用实体抽取工作流”新建应用,并选择训练数据,详情请见选择数据。 训练模型 图1 模型训练 在“模型训练”页面配置训练参数,开始训练模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查询单个智能标注样本的信息

    1:置信度偏低。 2:基于训练数据的聚类结果和预测结果不一致。 3:预测结果和训练同类别数据差异较大。 4:连续多张相似图片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5:图像的分辨率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6:图像的高宽比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7:图像的亮度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学习率”用来控制模型的学习速度,范围为(0,1]。 “训练轮次”指模型训练中遍历数据的次数。 确认信息后,单击“开始训练”。 模型训练一般需要运行一段时间,等模型训练完成后,“模型训练”页面下方显示训练详情。 查看训练详情 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在“模型训练”页面查看“训练详情”,包括“准确率变化情况”和“误差变化”。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数据集版本发布失败

    标签的数据少于2张,会导致数据切分失败。建议检查您的标注信息,保证标注多标签的图片,超过2张。 数据切分后,训练和验证包含的标签类别不一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多标签场景下时,做随机数据切分后,包含某一类标签的样本均被划分到训练,导致验证无该标签样本。由于这种情况出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决策树分类特征重要性

    采用决策树分类算法计算数据特征的特征重要性。 输入 参数 子参数 参数说明 inputs dataframe 参数必选,表示输入的数据。 如果没有pipeline_model和decision_tree_classify_model参数,表示直接根据数据集训练决策树分类算法得到特征重要性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查询单个样本信息

    1:置信度偏低。 2:基于训练数据的聚类结果和预测结果不一致。 3:预测结果和训练同类别数据差异较大。 4:连续多张相似图片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5:图像的分辨率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6:图像的高宽比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7:图像的亮度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更新团队标注验收任务状态

    1:置信度偏低。 2:基于训练数据的聚类结果和预测结果不一致。 3:预测结果和训练同类别数据差异较大。 4:连续多张相似图片的预测结果不一致。 5:图像的分辨率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6:图像的高宽比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7:图像的亮度与训练数据的特征分布存在较大偏移。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模型训练

    此版本即数据管理中发布数据时设置的版本。自动学习项目中,启动训练作业时,会基于前面的数据标注,将数据发布为一个版本。 系统将自动给出一个版本号,您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系统随机给出 训练验证比例 训练验证比例表示将已标注样本随机分为训练和验证的比例,默认训练比例为0.8,即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决策树回归特征重要性

    采用决策树回归算法计算数据特征的特征重要性。 输入 参数 子参数 参数说明 inputs dataframe 参数必选,表示输入的数据;如果没有pipeline_model和decision_tree_regressor_model参数,表示直接根据数据集训练决策树回归算法得到特征重要性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模型评估

    模型评估 训练时的评估指标是用训练的数据集中随机采样的记录计算的,完成训练后企业A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数据对同一个模型进行多次的评估。单击“发起评估”选择训练参与方不同的数据即可发起模型评估。 至此使用可信联邦学习进行联邦建模的过程已经完成,企业A已经训练出了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