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开发平台ModelArts 

ModelArts是面向开发者的一站式AI开发平台,为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提供海量数据预处理及半自动化标注、大规模分布式Training、自动化模型生成,及端-边-云模型按需部署能力,帮助用户快速创建和部署模型,管理全周期AI工作流。

 
 

    深度学习训练集多少 更多内容
  • 创建项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说明: “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编辑代码(简易编辑器)

    :重命名调试文件、推理文件等文件。 :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刷新代码目录。 数据目录:包含数据文件夹及数据实例。系统支持通过Spread编辑器打开csv文件,支持用户在训练工程编辑界面打开数据实例。 任务目录:包含联邦学习训练工程已经执行及正在执行的训练任务存储目录结构。包括codes文件、log文件、meta文件、model文件等。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准备算法简介

    增量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相较于离线学习,增量学习不需要一次性存储所有的训练数据,缓解了存储资源有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增量学习节约了重新训练中需要消耗大量算力、时间以及经济成本。 相关参考 AI Gallery的资产集市中提供了常见的数据和算法供用户使用,具体请参见数据获取链接、算法获取链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学习率”用来控制模型的学习速度,范围为(0,1]。 “训练轮次”指模型训练中遍历数据的次数。 确认信息后,单击“开始训练”。 模型训练一般需要运行一段时间,等模型训练完成后,“模型训练”页面下方显示训练详情。 查看训练详情 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在“模型训练”页面查看“训练详情”,包括“准确率变化情况”和“误差变化”。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型横向联邦作业流程

    方、对方的本地数据,此外需将已方的数据设为评估数据。横向联邦中,需要确保不同参与方的数据集结构完全一致。 图3 配置数据 保存并执行作业。单击下方的“保存并执行”按钮,即可发起执行横向联邦学习作业。 单击“历史作业”按钮,查看当前作业的执行情况。 单击“计算过程”按钮可以查看作业的具体执行计划。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计费说明

    服务,基于脱敏数据,训练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模型,形成相关的验证报告。简单场景工作量预计不超过17人天 300,000.00 每套 AI算法原型开发-标准版 对业务场景为普通场景的企业或政府单位进行算法原型开发或者优化服务,基于脱敏数据,训练深度学习或机器学习模型,形成相关的验证报告。普通场景工作量预计不超过18人天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模型训练

    写。 系统随机给出 训练验证比例 训练验证比例表示将已标注样本随机分为训练和验证的比例,默认训练比例为0.8,即训练占0.8,验证占0.2。manifest中的usage字段记录划分类别。取值范围为0~1。 0.8 增量训练版本 用户可以在之前训练成功的版本中,自主选择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模型评估

    模型评估 训练时的评估指标是用训练的数据集中随机采样的记录计算的,完成训练后企业A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数据对同一个模型进行多次的评估。单击“发起评估”选择训练参与方不同的数据即可发起模型评估。 至此使用可信联邦学习进行联邦建模的过程已经完成,企业A已经训练出了一个符合自己要求的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横向训练型作业

    在弹出的界面,继续配置联邦训练作业的参数,参数配置参考表1。 图3 配置参数 “数据配置文件”的“可选数据列表”: LOCAL运行环境,展示的是通过本地连接器发布的本地数据。 “训练型作业”同一个计算节点只能选一个数据,但是一个作业必须要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数据才能做训练。 表1 作业参数说明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AI开发基本流程介绍

    能会发现还缺少某一部分数据源,反复调整优化。 训练模型 俗称“建模”,指通过分析手段、方法和技巧对准备好的数据进行探索分析,从中发现因果关系、内部联系和业务规律,为商业目的提供决策参考。训练模型的结果通常是一个或多个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型,模型可以应用到新的数据中,得到预测、评价等结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概要

    Online中使用TensorFlow和Jupyter Notebook完成神经网络模型的训练,并利用该模型完成简单的图像分类。 父主题: 基于CodeArts IDE Online、TensorFlow和Jupyter Notebook开发深度学习模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时序数据标注介绍

    据处理”中对 MRS 中已标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最后通过“运营中心>数据发布”发布数据。在“模型训练服务”中,可以订阅数据进行模型训练。 图1 标注后的数据处理流程图 父主题: 时序数据标注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模型训练简介

    一站式IDE模型训练环境。 模型训练提供如下功能: 新建模型训练工程:支持用户在线编辑并调试代码,基于编译成功的代码对模型训练工程的数据进行训练,输出训练报告。用户可以根据训练报告结果对代码进行调优再训练,直到得到最优的训练代码。 新建联邦学习工程:创建联邦学习工程,编写代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基础镜像列表

    训练基础镜像列表 ModelArts平台提供了Tensorflow,PyTorch,MindSpore等常用深度学习任务的基础镜像,镜像里已经安装好运行任务所需软件。当基础镜像里的软件无法满足您的程序运行需求时,您可以基于这些基础镜像制作一个新的镜像并进行训练训练基础镜像列表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ModelArts

    基于算法套件SDK构建及可视化数据 操作指导 03:03 基于算法套件构建及可视化数据 基于算法套件SDK进行交互式推理 操作指导 03:27 基于算法套件SDK进行交互式推理 基于算法套件SDK进行训练 操作指导 02:18 基于算法套件SDK进行训练 为什么需要云上AI开发 视频介绍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项目

    对项目的简要描述。 “数据” 可在右侧下拉框选择已有数据,或单击“创建数据”前往新建数据。 已有数据:在“数据”右侧的下拉框中选择,仅展示同类型的数据供选择。 创建数据:前往创建数据页面创建一个新的数据。具体可参考如何创建数据。 “输出路径” 选择自动学习数据输出的统一OBS路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自动学习简介

    支持中文。 旧版自动学习仅支持使用旧版数据功能,不支持使用新版数据功能。 自动学习流程介绍 使用ModelArts自动学习开发AI模型无需编写代码,您只需上传数据、创建项目、完成数据标注、发布训练、然后将训练的模型部署上线。您最多只能创建100个自动学习项目。具体流程请参见图1。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GP Ant8裸金属服务器使用Megatron-Deepspeed训练GPT2并推理

    ignored due to the use of a custom kernel" 数据下载和预处理。 本实践中选择使用1GB 79K-record的JSON格式的OSCAR数据。 下载数据。 wget https://huggingface.co/bigscience/mi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学习率”用来控制模型的学习速度,范围为(0,1]。 “训练轮次”指模型训练中遍历数据的次数。 “语种”指文本数据的语言种类。 确认信息后,单击“开始训练”。 模型训练一般需要运行一段时间,等模型训练完成后,“模型训练”页面下方显示训练详情。 查看训练详情 模型训练完成后,可在“模型训练”页面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训练模型

    训练模型 选择训练数据后,基于已标注的训练数据,选择预训练模型、配置参数,用于训练实体抽取模型。 前提条件 已在 自然语言处理 套件控制台选择“通用实体抽取工作流”新建应用,并选择训练数据,详情请见选择数据。 训练模型 图1 模型训练 在“模型训练”页面配置训练参数,开始训练模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横向评估型作业

    可信联邦学习”,打开可信联邦学习作业页面。 在“可信联邦学习”页面,单击“创建”。 图1 创建作业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配置作业名称相关参数,完成后单击“确定”。 图2 新建作业 在弹出的界面,继续配置可信联邦学习作业的参数,参数配置参考表1。 图3 配置参数 “数据配置”的“可选数据列表”: 本地运行环境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