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构建FTP站点

快速构建FTP站点

    ftp需要服务器端和客户端 更多内容
  • 接入FTP数据源

    接入FTP数据源 概述 交换数据空间 支持把FTP作为一种数据源类型,并用于数据上传下载。在使用FTP数据源前,需要先接入数据源。 使用FTP数据源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FTP客户端服务器所有的数据传送都是通过明文的方式,包括用户名密码等敏感信息。 如需关闭FTP服务,可参考如下操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

    协议 选择FTP连接所使用的协议,当前支持选择“FTP“SFTP”。 主机IP FTP服务器的IP地址。 端口 FTP协议中,默认使用TCP端口中的2021两个端口,其中20端口用于传输数据,21端口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命令)。 用户名 FTP用户名。 密码 FTP用户密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

    协议 选择FTP连接所使用的协议,当前支持选择“FTP“SFTP”。 主机IP FTP服务器的IP地址。 端口 FTP协议中,默认使用TCP端口中的2021两个端口,其中20端口用于传输数据,21端口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命令)。 用户名 FTP用户名。 密码 FTP用户密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

    协议 选择FTP连接所使用的协议,当前支持选择“FTP“SFTP”。 主机IP FTP服务器的IP地址。 端口 FTP协议中,默认使用TCP端口中的2021两个端口,其中20端口用于传输数据,21端口用于传输控制信息(命令)。 用户名 FTP用户名。 密码 FTP用户密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测试连通性失败,报服务器内部错误怎么解决?

    性测试成功。 针对FTP服务器的防火墙来说,必须允许以下通讯才能支持主动方式FTP: 1. 任何大于1024的端口到FTP服务器的21端口(客户端初始化的连接)。 2. FTP服务器的21端口到大于1024的端口(服务器响应客户端的控制端口)。 3. FTP服务器的20端口到大于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如何测试VPN速率情况?

    indows系统,测试速率只有20M左右,使用iperf3filezilla测试均不能满足带宽要求。 原因在于WindowsLinux对TCP的实现不一致,导致速率慢。所以对端E CS 使用不同的系统时,无法满足带宽要求。 使用iperf3测试结果截图如图3所示。 图3 互为对端的ECS系统不同时iperf3测试结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如何测试VPN速率情况?

    indows系统,测试速率只有20M左右,使用iperf3filezilla测试均不能满足带宽要求。 原因在于WindowsLinux对TCP的实现不一致,导致速率慢。所以对端ECS使用不同的系统时,无法满足带宽要求。 使用iperf3测试结果截图如图3所示。 图3 互为对端的ECS系统不同时iperf3测试结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如何测试VPN速率情况?

    indows系统,测试速率只有20M左右,使用iperf3filezilla测试均不能满足带宽要求。 原因在于WindowsLinux对TCP的实现不一致,导致速率慢。所以对端ECS使用不同的系统时,无法满足带宽要求。 使用iperf3测试结果截图如图3所示。 图3 互为对端的ECS系统不同时iperf3测试结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如何测试VPN速率情况?

    indows系统,测试速率只有20M左右,使用iperf3filezilla测试均不能满足带宽要求。 原因在于WindowsLinux对TCP的实现不一致,导致速率慢。所以对端ECS使用不同的系统时,无法满足带宽要求。 使用iperf3测试结果截图如图3所示。 图3 互为对端的ECS系统不同时iperf3测试结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注册文档远程下载应用

    下载数据到SFTP服务器上的存放路径。 表3 FTP类型存储的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连接地址 FTP服务器的IP地址。 端口 FTP服务器端口。 连接模式 主动:FTP服务器主动连接客户端的数据端口。 被动:FTP服务器被动等待客户端连接自己的数据端口。 用户名/密码 登录FTP服务器的用户名密码。 文件路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修改FTP密码

    修改FTP密码 本章节介绍了修改FTP密码的相关操作。为了提高用户安全性,建议用户定期修改密码。 前提条件 已具备“FTP密码配置”操作权限。 背景信息 ftpusernftpuser用户缺省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ftpusernftpuser用户缺省信息 用户名 用户密码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什么是NQA

    Analysis,NQA)是一种实时的网络性能探测统计技术,可以对响应时间、网络抖动、丢包率等网络指标进行统计。NQA能够实时监视网络服务质量,在网络发生故障时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定位。 NQA工作原理 图1 NQA客户端对NQA 服务器 进行测试 在NQA测试中,将发起NQA测试的源端称为NQA客户端,测试的目的端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ALM-12038 监控指标转储失败

    监控数据上传”,查看“FTP用户名”、“保存路径”“转储模式”配置项。 是FTP模式,执行6。 是SFTP模式,执行7。 以FTP方式登录服务器,在默认目录下查看相对路径“保存路径”是否有“FTP用户名”的读写权限。 是,执行9。 否,执行8。 以SFTP方式登录服务器,查看绝对路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SFTP连接

    } ] } 连接参数 FTPSFTP的连接参数相同。 参数 是否必选 类型 说明 linkConfig.server 是 String FTP或SFTP服务器的地址。 linkConfig.port 是 String FTP或SFTP服务器端口号。 linkConfig.username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SFTP连接

    } ] } 连接参数 FTPSFTP的连接参数相同。 参数 是否必选 类型 说明 linkConfig.server 是 String FTP或SFTP服务器的地址。 linkConfig.port 是 String FTP或SFTP服务器端口号。 linkConfig.username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搭建FTP站点

    默认情况下所使用的端口是21。 在安全组界面,入方向放开21端口上述配置的5000~5010端口。 在windows文件管理器中输入ftp://<FTP服务器公网IP>:21访问FTP服务,输入密码后效果如下图。 如果遇到以下错误,需要在“/etc/vsftpd/vsftpd.conf”文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源端为FTP/SFTP

    源端为FTP/SFTP JSON样例 "from-config-values": { "configs": [ { "inputs": [ { "name": "fromJobConfig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FTP数据源测试连接失败

    FTP数据源测试连接失败 原因分析 服务器端和数据源的连接模式不一致,例如,服务器端连接模式配置为主动连接模式,而数据源配置为被动连接模式。 解决方案 修改连接模式,使服务器端和数据源的连接模式保持一致。 如果排除以上问题后,仍然连接失败,可参考数据源连接测试失败排查操作进行问题排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快速构建FTP站点(Windows 2019)

    端口号 默认为21,也可自行设置 。 SSL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无: 不需要SSL加密。 允许:允许FT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非SSLSSL连接。 需要需要FTP服务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进行SSL加密。 当SSL选择“允许”需要”时,需要选择SSL证书。可以选择已有的SSL证书,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快速构建FTP站点(Windows 2012)

    SSL根据需要进行设置。 无: 不需要SSL加密。 允许:允许FTP服务器与客户端的非SSLSSL连接。 需要需要FTP服务客户端之间的通信进行SSL加密。 当SSL选择“允许”需要”时,需要选择SSL证书。可以选择已有的SSL证书,也可以制作一个SSL证书,具体制作证书的方法请参见3。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FTP/SFTP客户端登录文件传输类资源

    已获取资源访问控制权限,即已被关联访问控制策略或访问授权工单已审批通过。 已在本地安装客户端工具。 资源主机网络连接正常,且资源账户登录账号密码无误。 已在端口配置中打开FTP开关,开放2222(SFTP协议端口)、2121(FTP协议端口),具体操作详见配置系统运维端口。 操作步骤 获取登录信息。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