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云

面向未来的智能世界,数字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成功的关键是以云原生的思维践行云原生,全数字化、全云化、AI驱动,一切皆服务。

华为云将持续创新,携手客户、合作伙伴和开发者,致力于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无所不及,共建智能世界云底座。

 
 

    华为云挂载另一块硬盘 更多内容
  • 初始化Linux数据盘(parted)

    分的磁盘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前提条件 已挂载数据盘至 云服务器 ,且该数据盘未初始化。 已登录云 服务器 弹性云服务器 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裸金属服务器 请参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划分分区并挂载磁盘 本操作以该场景为例,当云服务器挂载了一新的数据盘时,采用parted分区工具为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约束与限制

    共享盘 云硬盘的共享属性在创建完成后不支持更改。 加密云硬盘硬盘的加密属性在创建完成后不支持更改。 挂载硬盘硬盘与云服务器所属的区域和可用区的关系 一硬盘只能挂载到同一区域、同一可用区的云服务器上。 非共享盘可同时挂载的云服务器数量 1台 共享盘可同时挂载的云服务器数量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约束与限制

    升级Flexus L实例 。 不支持卸载Flexus L实例中的系统盘。 数据盘 仅支持通用型SSD V2类型。 仅支持新增最多一数据盘。 不支持挂载已有数据盘。 数据盘扩容时,只支持扩大容量,不支持缩小容量。 不支持卸载Flexus L实例中的数据盘。 备份限制 表6 Flexu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可靠性功能

    集群HA 配合共享云硬盘,可以构建AZ内集群或HA关键应用。一共享云硬盘最多可同时挂载至16台E CS 。并需要搭建共享文件系统或类似的集群管理系统,例如Windows MSCS集群、Veritas VCS集群和CFS集群等。 为确保业务可靠性,建议将共享云硬盘挂载至位于同一个反亲和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初始化容量大于2TiB的Linux数据盘(parted)

    分的磁盘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前提条件 已挂载数据盘至云服务器,且该数据盘未初始化。 已登录云服务器。 弹性云服务器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裸金属服务器请参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划分分区并挂载磁盘 本操作以该场景为例,当云服务器挂载了一新的数据盘时,采用parted分区工具为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初始化Linux数据盘(parted)

    分的磁盘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前提条件 已挂载数据盘至云服务器,且该数据盘未初始化。 已登录云服务器。 弹性云服务器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裸金属服务器请参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划分分区并挂载磁盘 本操作以该场景为例,当云服务器挂载了一新的数据盘时,采用parted分区工具为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挂载已有数据的系统盘

    在磁盘列表,找到需要挂载的磁盘,单击“挂载”。 只有当磁盘属性为“启动盘”,并且磁盘状态为“可用”时,磁盘才支持挂载至云服务器用作系统盘。 选择磁盘待挂载的云服务器,该云服务器必须与磁盘位于同一个可用分区,并且处于“关机”状态,通过下拉列表选择“挂载点”。 一个挂载点只能挂载磁盘,如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初始化容量大于2TiB的Linux数据盘(parted)

    分的磁盘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前提条件 已挂载数据盘至云服务器,且该数据盘未初始化。 已登录云服务器。 弹性云服务器请参见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裸金属服务器请参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 划分分区并挂载磁盘 本操作以该场景为例,当云服务器挂载了一新的数据盘时,采用parted分区工具为数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云硬盘不支持挂载至云服务器怎么办

    使用”说明已挂载,您可以先卸载云硬盘使状态变为“可用”,然后挂载至目标云服务器。 共享云硬盘:单击挂载按钮提示“共享盘最大挂载16个云服务器”。 共享云硬盘最多可挂载至16台云服务器,您可以根据业务情况,将云硬盘从某台云服务器卸载,然后挂载至目标云服务器。 卸载云硬盘的时候,您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可以一次性为多块云硬盘创建快照吗

    可以一次性为多硬盘创建快照吗 标准快照支持通过快照一致性组批量创建快照。 存量快照不支持为多硬盘同时批量创建快照,多硬盘需要分别创建快照。 父主题: 云硬盘快照问题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在存储池中导入临时卷

    如存储池列表中未找到手动挂载的磁盘,请耐心等待1分钟后刷新列表。 线性:线性逻辑卷是将一个或多个物理卷整合为一个逻辑卷,实际写入数据时会先往一个基本物理卷上写入,当存储空间占满时再往另一个基本物理卷写入。 条带化:创建逻辑卷时指定条带化,当实际写入数据时会将连续数据分成大小相同的,然后依次存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在存储池中导入持久卷

    如存储池列表中未找到手动挂载的磁盘,请耐心等待1分钟后刷新列表。 线性:线性逻辑卷是将一个或多个物理卷整合为一个逻辑卷,实际写入数据时会先往一个基本物理卷上写入,当存储空间占满时再往另一个基本物理卷写入。 条带化:创建逻辑卷时指定条带化,当实际写入数据时会将连续数据分成大小相同的,然后依次存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动态存储卷使用云硬盘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存储卷的挂载使用,如表1,其他参数详情请参见工作负载。 表1 存储卷挂载 参数 参数说明 存储卷声明(PVC) 选择已有的云硬盘存储卷。 云硬盘存储卷无法被多个工作负载重复挂载挂载路径 请输入挂载路径,如:/tmp。 数据存储挂载到容器上的路径。请不要挂载在系统目录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一块磁盘可以挂载到多台云服务器上吗

    磁盘可以挂载到多台云服务器上吗 当磁盘为非共享盘时,只能挂载到一台云服务器上。 当磁盘为共享盘时,支持同时挂载最多16台云服务器。 共享盘是磁盘的一种,可以同时挂载到多台云服务器。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LVM创建逻辑卷

    如图1所示,本章节指导您在两10GB的云硬盘之上创建一个15GB的逻辑卷。 创建逻辑卷使用的多硬盘,规格可以不同。 创建过程为依次创建物理卷、创建卷组和创建逻辑卷。 图1 创建LVM逻辑卷示例 前提条件 安装LVM的弹性云服务器已经挂载了两硬盘。 操作步骤 以root用户登录弹性云服务器。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查询裸金属服务器挂载的云硬盘信息

    查询裸金属服务器挂载的云硬盘信息 功能介绍 查询裸金属服务器挂载的云硬盘信息。 调试 您可以在 API Explorer 中调试该接口。 URI GET /v1/{project_id}/baremetalservers/{server_id}/os-volume_attachment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使用脚本初始化Windows数据盘

    部分的磁盘可能无法正常使用。 前提条件 已挂载数据盘至云服务器,且该数据盘未初始化。 已登录云服务器。 约束与限制 使用自动初始化默认设置为NTFS格式、MBR分区。 不支持Windows组逻辑卷组的初始化。 Windows最多支持23数据盘初始化。 手动执行脚本初始化Windows数据盘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挂载外部桶

    挂载外部桶 OBS Browser支持挂载外部桶功能。 前提条件 本账号已获取了挂载桶的相应的读写权限。 例如:账号A要挂载账号B的“testbucket”桶,账号B需授权给账号A“testbucket”桶的读取权限。账号A还需要上传对象到挂载桶中时,账号B还需授权给账号A“te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挂载存储卷

    。 填写容器挂载参数。 挂载路径:输入数据卷挂载到容器上的路径。 请不要挂载在系统目录下,如“/”、“/var/run”等,会导致容器异常。建议挂载在空目录下,若目录不为空,请确保目录下无影响容器启动的文件,否则文件会被替换,导致容器启动异常,工作负载创建失败。 挂载高危目录的情况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挂载数据盘

    如果无可用的云硬盘,请单击列表下方的“购买云硬盘”进行购买。 单击“确定”。 挂载成功后,在裸金属服务器详情页的“磁盘”页签,即可看到新挂载的磁盘信息。 后续处理 如果挂载的云硬盘是新创建的,则云硬盘挂载至裸金属服务器后,需要登录裸金属服务器初始化云硬盘(即格式化云硬盘),之后云硬盘才可以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使用fio工具测试云硬盘性能,测试结果不对怎么办

    请重新购买裸盘挂载至云服务器进行测试。 压测条件设置不合理 为了发挥出多核并发的系统性能,压测出目标性能指标,建议设置为多核,并且合理安排队列。 数据大小设置不合理 重新设置数据大小。 测试IOPS时,建议将数据设置为一个较小的值,如4k。 测试吞吐量时,建议将数据设置为一个较大的值,如1024k。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