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26 GMT+08:00
分享

准备IoTEdge边缘节点

注册专业版节点

  1. 访问IoT边缘,单击“控制台”进入IoT边缘控制台。
  2. 选择左侧导航栏“边缘节点 > 节点管理”,单击右上角“注册节点”
  3. 根据页面提示参考下表填写参数,勾选右下角“《华为云服务等级协议》”,单击“下一步”配置节点数据。

    图1 专业版节点注册

    表1 节点规格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参数说明

    节点类型

    选择“专业版”。

    部署类型

    选择“Docker”。

    AI加速卡

    • 未搭载(默认):边缘节点未使用AI加速卡时选择。
    • 昇腾AI加速卡:支持昇腾AI加速设备,边缘节点的服务器搭载相关昇腾AI加速设备时选择。

    昇腾驱动地址

    可选,AI加速卡选择昇腾AI加速卡时需要保证安装边缘节点的服务器上已经安装昇腾设备驱动,并根据前端提示填入驱动地址。若该值为空,默认填入Atlas300驱动默认安装地址: /usr/local/Ascend/driver/lib64/。

    节点名称

    节点名称为test_IoT10,可自定义。

    网关类型

    默认选择 “other”即可(“yuzhen_x86”只在某些特殊网关盒子场景使用)。

    节点ID

    自定义(可选填写)。只允许中文,英文字母、数字、中划线(-)、下划线(_),最小长度1,最大长度64。

    说明:

    边缘节点ID不输入则为默认生成。

    验证码

    输入自定义验证码,可自行填写,不填则系统自动生成随机验证码。验证码为执行安装边缘软件命令时与云端通讯的凭证,会在最终的安装命令中携带。

    设备归属实例

    选择对应的设备接入服务实例。

    设备归属资源空间

    选择对应的的设备接入服资源空间,或为本实验单独新建一个资源空间,如edge。

    IoTDA南向接入地址

    网关归属的IoTDA实例的南向设备MQTT接入地址。

    • 不填时默认使用域名;可选择生成的公网IP或域名。
    • 当客户的设备无法直接连通IoTDA,需要进行一次转发时,需要填写自定义的网关转发地址,支持“ip:端口”或“域名:端口”形式。

    鉴权方式

    密钥:默认生成。

    X.509证书:请参考:基于MQTT.fx的X.509证书接入指导

    须知:

    鉴权方式为“密钥”的节点,请勿在IoTDA界面重置节点的密钥,重置密钥会导致网关与IoTDA通信异常,且不可恢复。

    指纹

    证书文件生成的字符串(可选填写)。只能为40位十六进制字符串或64位六进制字符串。

    本地路径

    输入证书文件和密钥文件在设备上的存储路径,只允许字母、数字、下划线(_)和斜线(/),以/开头并且以.pem或.crt结尾。

    自动升级

    可选,开启后节点将自动升级系统应用模块。

    须知:

    升级过程中可能导致节点数据上传中断。

  4. 参考下表填写配置节点数据信息后,单击“立即创建”。

    图2 配置节点数据
    表2 专业版节点信息

    参数名称

    说明

    数据存储路径

    默认(允许修改存储路径)。

    监控运维

    默认勾选“监控运维工具”。

    $edge_omagent应用

    负责边缘节点远程监控和运维,提供日志上报、远程SSH、CPU等指标上报、文件上传下载能力。

    日志配置

    系统日志:边缘节点上已部署的系统应用产生的日志。

    应用日志:边缘节点上已部署的用户定义应用所产生的日志。

    • 云端日志级别:on、off、trace、debug、info、warn、error、fatal。其中,on表示上传所有日志至云端,off表示不上传日志至云端,其余可选项代表按日志级别采集,选择后将只采集目标级别及以上的日志(模糊匹配)。日志级别的严重程度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trace、debug、info、warn、error、fatal。
    • 日志文件大小:日志文件大小限制,单位MB,默认50,取值范围10-1000。某个日志文件如果达到大小限制,则会将文件转储保存至日志目录下。
    • 滚动日志周期:日志转储周期,可选项:daily、weekly、monthly、yearly。某个日志文件如果达到转储周期,则会将文件转储保存至日志目录下。日志文件大小和滚动日志周期是同时生效的,满足任何一个条件都会进行日志转储。
    • 滚动日志数量:日志文件转储个数,默认5,取值范围1-10。边缘节点保存的转储日志数量如果达到限制,则会删除最早的转储文件。
      须知:
      1. 当前“云端日志级别”对日志等级采取模糊匹配的策略,若日志消息中存在与日志级别标识相同的关键字,则也可能被采集。
      2. 若要开启“云端日志级别”中的trace、debug、info、warn、 error、fatal选项,则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前置条件:
        1. 目标节点为2创建的节点。
        2. 已安装$edge_omagent应用,且版本不低于1-1-15-xxx。
        3. 应用日志需遵循如下规范打印,以便进行过滤:
          • 日志级别标识需打印为(大小写均可):trace、debug、info、warn、error、fatal。
          • 每条日志消息以YYYY-MM-DD日期格式作为前缀。
      说明:

      专业版(部署类型为Docker)和基础版节点只涉及日志级别这一个参数,其他参数只对专业版(部署类型为KubeEdge)有效 。

    离线缓存配置

    可对离线节点上报的数据进行缓存,定义缓存周期(可配置为不过期)跟缓存大小、上报的优先级、路由转发是否开启离线缓存。

    可靠性配置

    可靠性级别分为“中”和“高”。

    • 中级别:当应用上报属性和点位的频率超过流控值时,超过部分会被丢弃;
    • 高级别:当应用上报属性和点位的频率超过流控值时,通过控制模块的发送速度,降低上报频率,报文不会被丢弃。
      说明:

      高可靠性级别的配置需要定制应用的配合,同时会造成性能的损失。

    设备数据格式配置

    设备的数据格式:即单网关节点中设备的标准数据格式,包含IoTDA1.0物模型格式和属性平铺格式。IoTDA1.0物模型格式包含了设备、服务和属性三层结构,具体参考IoTDA网关子设备属性上报报文格式。属性平铺格式包含设备、属性二层结构,属性结构可以包含自定义结构的拼接,在json中作为一项平铺展开,具体格式请参考节点概览中设备数据格式配置。

    须知:

    属性平铺格式功能,需要edge_hub应用1-1-38-××版本及以上支持

  5. 弹出如下对话框,您可以“返回节点列表”完成创建,也可以“继续创建”去创建下一个节点。

    图3 注册成功

IP转发规则配置

在安装部署节点前,请确认已开启机器的IP转发和自启动,以及开放7883和8943端口。
  1. 检查机器ip_forward in/proc文件系统的值,若值等于0,则需要添加配置IP转发规则。
    cat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2. 检查配置文件/etc/sysctl.conf是否包含net.ipv4.ip_forward = 1。

    如果配置文件中没有net.ipv4.ip_forward参数项,请新增一行net.ipv4.ip_forward = 1。

    vim /etc/sysctl.conf
  3. 重新加载此文件的值。
    sysctl -p
  4. 确认7883和8943端口已开放,如果是华为云服务器需确认该端口在安全组配置中开放,详情请参考:安全组配置示例
  5. 再次检查机器ip_forward in/proc文件系统的值,执行命令后若返回值等于1,则说明IP转发规则添加成功。
    cat /proc/sys/net/ipv4/ip_forward
    图4 IP转发规则配置

安装专业版节点

  1. 在节点管理页面选择上述所创建的节点,单击右侧“安装”,获取安装命令。

    图5 安装节点

  2. 选择支持的部署架构和安装目录,单击复制安装命令,使用SSH工具以root用户登录边缘节点服务器后台系统,执行安装命令。

    图6 安装命令提示

    安装命令的架构选择需要与购买的ECS的架构保持一致。

    图7 执行安装
    图8 安装命令执行成功

  3. 单击安装命令提示弹出栏中的“我知道了”,等待边缘节点的状态变为“在线”,表示该节点已安装并连接成功。
  4. 您可以单击“节点名称”,查看该节点详细信息,关于节点详情描述可参见节点概览

部署边缘协议驱动应用

边缘协议驱动应用是指部署在边缘网关上,进行协议转换的驱动应用。用户可以选择使用内置的协议驱动应用,或联系华为购买OT数采服务资源包。用户也可以自行开发数采协议驱动插件,可参考插件侧开发

使用内置的OPC-UA协议驱动应用步骤如下。

  1.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边缘节点 > 节点管理”,选择之前创建的边缘节点,单击“详情”进入节点详情页。
  2. 选择左侧应用模块 > 模块管理,单击“部署应用”填写基本信息后“确认”。

    • 功能用途: 数据采集
    • 边缘应用:$ot_dc_opcua
    • 选择版本:当前最新的版本
    图9 部署应用

  3. 边缘应用部署任务下发成功后,应用状态为已停止。

    图10 边缘应用部署任务下发成功

    数采应用部署成功后或者升级数采应用之后,应用状态都显示为已停止,只有在数采配置启用了数采连接后,应用状态会变更为运行中。

购买OT数采服务资源包(可选)

  1. 访问IoT边缘,单击“控制台”进入IoT边缘控制台。
  2.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总览,单击“我的订阅服务”。
  3. 选择“工业OT设备/系统数采服务”,单击“购买”。

    图11 购买工业OT设备/系统数采服务

  4. 选择“工业OT设备采集服务”,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规格加入清单,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勾选“数据采集服务”和“数据集成服务”,配置相应规格,完成后单击“加入清单”“立即购买”

    • 数据采集服务:购买某个客户所需的特定协议的数采插件驱动。
    • 数据集成服务:购买华为工程师对客户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实施的服务。
    图12 购买数采服务

  5. 数据集成服务付款成功后,可在华为云页面右上角“支持与服务 > 专业服务 > 我的服务单”中查看。

    图13 查看服务单

    成功购买数据集成服务后,将有专业物联网工程师与您联系进行数据采集实施对接。

    未购买数据集成服务时,在节点下部署行业数采应用将会失败。

创建边缘设备的产品模型

使用物联网平台的第一步就是在控制台创建产品。产品是设备的集合,是指某一类具有相同能力或特征的设备的合集被称为一款产品。

  1. 访问IoT边缘,单击“控制台”进入IoT边缘控制台。
  2.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边缘节点 > 设备建模进入页面。
  3. 单击右上角“创建产品”,按照页面提示填写信息,然后单击“确定”。

    图14 创建产品

    参数名称

    说明

    所属资源空间

    与之前创建边缘节点时选择的资源空间保持一致。

    产品名称

    自定义,如test_IoT10。

    协议类型

    Other

    说明:

    使用OT数采能力时,建模协议类型必须选择Other。

    数据格式

    默认值,JSON。

    厂商名称

    自定义,如test。

    设备类型

    自定义。

  4. 单击设备建模 > 产品,选择刚才创建的产品“test_IoT10”,单击“详情”进入产品详情页面。
  5. 在“模型定义”页签下,单击“自定义模型”。

    图15 自定义模型

  6. 填写“服务ID”、“服务类型”后,单击“确定”。

    图16 新增服务

  7. 展开服务列表,单击“添加属性”,分别添加电流Current、电压Voltage两个属性,本章节以这两个设备属性为例。

    图17 添加属性
    图18 新增电流属性
    图19 新增电压属性

  8. 模型定义完成,参数信息预览如下图所示。

    图20 模型参数预览

支持将本地开发的产品模型导入到平台。导入步骤如下:

  1. 选择“设备建模 > test_IoT10”。
  2. 单击“上传模型文件”。
  3. 在弹窗中添加模型文件,单击“确定”完成上传。
图21 上传模型文件

添加边缘设备

用户创建产品后,需要在边缘节点上添加对应的边缘设备,用于接收边缘节点实际采集的OT设备数据。

  1. 在左侧导航栏选择“边缘节点 > 节点管理”进入节点管理页面,选择之前创建的边缘节点“test_IoT10”,单击节点名称进入详情页。
  2. 选择左侧导航栏边缘设备,单击“添加边缘设备”,根据提示填写参数后,单击“确认”

    图22 添加边缘设备

    参数名称

    说明

    所属产品

    选择已创建的产品“test_IoT10”。

    设备标识码

    自定义。只允许英文字母、数字,下划线,中划线.最大长度64。

    设备名称

    自定义。设备名称长度为1~256位,只能由数字、字母、中文、逗号、括号、#.?'-_@%&!组成。

    模板ID

    默认为空。

    说明:

    使用other数采能力设备必须选择协议类型为other的产品,且模块id必须为空。

  3. 添加设备成功后,可以在设备列表中查看“test_IoT10”设备状态,并管理边缘设备。此时设备处于未激活状态,需完成设备部署接入后,此时设备处于在线状态,可在物联网平台查看设备上报的数据。

    图23 设备列表

  4. 单击对应的“设备ID”跳转至对应设备的详情页面进行设备管理。

    图24 设备管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