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负载均衡 ELB

华为云弹性负载均衡( Elastic Load Balance)将访问流量自动分发到多台云服务器,扩展应用系统对外的服务能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应用容错

 
 

    路由器wan口线路负载均衡 更多内容
  • WAN口管理

    WAN管理 操作场景 创建WAN接口后,您可以根据需要修改WAN的信息。 操作步骤 在“智能企业网关”页面,选择“设备管理 > WAN管理”。 单击WAN管理右侧的图标,修改WAN的信息,并单击“保存”。 图1 修改WAN 表1 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接口名称 支持单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线路状态数据

    szWanIPv6StatusTxtID<wan_IPv6StatusTxID> INT32, --WANIPv6连接状态 WanModeTxtID<wanModeTxID> INT32, --WAN模式 --WLAN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跨Region分支互联

    示。 表3 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取值参数 接口名称 支持单网和双网主备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GigabitEthernet0/0/8和GigabitEthernet0/0/9:通过有线方式上云,需要连接物理网线。 Cellular0/0/0:通过无线方式上云,需要IEG设备配置对应的LTE模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方案描述

    。 该商业地产网络架构如图1所示。AR路由器通过WANPPPoE拨号上网;通过LAN连接AP和有线终端,并作为DHCP 服务器 ,为其分配IP地址。 如果AP+有线终端的个数大于AR路由器LAN接口数,您可以选择一款接入交换机放在AR路由器和有线终端之间,推荐S3510-L系列交换机。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EC访问跨Region的VPC

    所示。 表3 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取值参数 接口名称 支持单网和双网主备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GigabitEthernet0/0/8和GigabitEthernet0/0/9:通过有线方式上云,需要连接物理网线。 Cellular0/0/0:通过无线方式上云,需要IEG设备配置对应的LTE模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同Region内分支互联

    示。 表3 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取值参数 接口名称 支持单网和双网主备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GigabitEthernet0/0/8和GigabitEthernet0/0/9:通过有线方式上云,需要连接物理网线。 Cellular0/0/0:通过无线方式上云,需要IEG设备配置对应的LTE模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AR路由器侧操作步骤

    AR路由器侧操作步骤 前提条件 已配置AR路由器WANIP地址:GE0/0/8,公网IP地址假设为1.1.1.1。 已配置AR路由器LANIP地址:GE0/0/1,私网IP地址假设为172.16.0.1。 操作步骤 登录AR路由器Web管理界面。 此处以AR651 V300R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SD-WAN解决方案

    于不同站点WAN互联的网络设备以及中间的WAN一起构成了SD-WAN的网络层。 从网络功能层次划分,企业SD-WAN网络可以分为Underlay网络和Overlay网络两层。 Underlay网络:即物理网络,是由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物理线路互联组成的WAN,常见类型有MSTP专线、MPL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EC访问同大区内多个Region内VPC

    所示。 表3 参数说明 参数 说明 取值参数 接口名称 支持单网和双网主备两种模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GigabitEthernet0/0/8和GigabitEthernet0/0/9:通过有线方式上云,需要连接物理网线。 Cellular0/0/0:通过无线方式上云,需要IEG设备配置对应的LTE模块。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AR651W

    GE0接口是设备的管理网,用于Web网管和邮件开局。 GE LAN侧接口全部支持切换成WAN侧接口。 WAN侧接口:2个GE Combo接口 GE电接口:RJ45 GE光接口:LC/PC GE Combo接口又叫光电复用接口,是由设备面板上的两个以太网(一个是光一个是电)组成,而在设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线路类型

    线路类型 0:ISDN 2:E1 3:H323 4:H323 PHONE 5:PSTN 7:4E1 8:SIP 9:SIP PHONE 10:IP(自动切换呼叫类型 ) 父主题: 枚举定义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方案架构

    D-WAN的网络层。 从网络功能层次划分,SD-WAN网络可以分为Underlay网络和Overlay网络两层。 Underlay网络:即物理网络,是由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物理线路互联组成的WAN,常见类型有MSTP专线、MPLS VPN以及Internet等。 Ov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运营商B2B业务

    运营商B2B应用场景 如图1所示,华为SD-WAN解决方案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解决方案。 运营商通过iMaster NCE-Campus多租户模式、部署支持多租户的RR设备,为多个企业提供SD-WAN网络。企业可以作为租户,租用运营商提供的SD-WAN网络,企业租户之间互不可见,每个租户独立维护企业自己的SD-WAN网络。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SD-WAN方案介绍

    网络层主要由物理设备组成,是企业WAN的基础物理组网。当前SD-WAN方案仅支持AR设备作为出口设备。 从网络功能层次划分,SD-WAN网络可以分为Underlay网络和Overlay网络。 Underlay网络:物理网络,是由路由器等网络设备通过运营商提供的物理线路互联组成的WAN,常见类型有MSTP专线、MPL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查询线路分组

    状态码: 200 表3 响应Body参数 参数 参数类型 描述 name String 线路分组名称。 lines Array of strings 线路分组包含的线路列表。 解析线路ID。 status String 资源状态。 取值范围:PENDING_CREATE,ACTI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智能线路解析

    云解析服务还支持按IP网段划分访问者的自定义线路解析,您可以更细粒度的设置解析线路,将访问者路由至不同的网站服务器。 华为云解析服务支持的智能线路解析包括: 配置运营商线路解析 配置地域线路解析 配置自定义线路解析 配置权重解析 公网 域名 支持使用智能线路解析功能。内网域名、反向解析不支持使用智能线路解析功能。 例如,您的域名为www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LAN-WAN互联(业务网)

    创建LANWAN互联,如图3所示。参数值请参考LANWAN互联规划(业务网)。 如果“接口”列表中没有合适的接口,请单击,添加接口。 图3 创建LANWAN互联-网关 在“核心”区域,单击“创建”,创建核心交换机对应的LANWAN互联,如图4所示。 参数值请参考LANWAN互联规划(业务网)。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LAN-WAN互联(业务网)

    创建LANWAN互联,如图3所示。参数值请参考LANWAN互联规划(业务网)。 如果“接口”列表中没有合适的接口,请单击,添加接口。 图3 创建LANWAN互联-网关 在“核心”区域,单击“创建”,创建核心交换机对应的LANWAN互联,如图4所示。 参数值请参考LANWAN互联规划(业务网)。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LAN-WAN互联(管理网)

    分支站点有两台AR设备,需要创建两个LANWAN互联。下图以“Site1_AR_1”为例。 图3 创建LANWAN互联 参考上述步骤,创建“Site1_AR_2”设备对应的LANWAN互联。 配置完成后,如图4所示。 图4 LANWAN互联配置完成 单击“下一步”,进入“互联路由配置”。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创建LAN-WAN互联(管理网)

    分支站点有两台AR设备,需要创建两个LANWAN互联。下图以“Site1_AR_1”为例。 图3 创建LANWAN互联 参考上述步骤,创建“Site1_AR_2”设备对应的LANWAN互联。 配置完成后,如图4所示。 图4 LANWAN互联配置完成 单击“下一步”,进入“互联路由配置”。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双机旁挂静态路由上云

    依次为主设备的主WAN、主设备的备WAN、备设备的主WAN、备设备的备WAN。 用户登录本地PC,可以正常访问云上的业务,则说明云下云上网络实现互联互通。 父主题: 智能企业网关侧典型配置案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