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ual Studio 更多内容
  • C#

    C# 本节以Visual Studio工具为例,介绍如何在C#环境中集成API请求签名的SDK。您可以直接导入示例工程体验,然后参考调用说明部分将签名SDK集成到您的应用中。 签名SDK只包含签名功能,不包含云服务的SDK功能,云服务SDK请参见SDK。 准备环境 获取并安装Visual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C#

    已获取API的 域名 、请求url、请求方法、AppKey和AppSecret等信息,具体参见认证前准备。 获取并安装Visual Studio,如果未安装,请至Visual Studio官方网站下载。 获取SDK 下载SDK的最新版本,获取“ApiGateway-csharp-sdk.zip”压缩包,解压后目录结构如下: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SDK编译

    具体参数可见脚本内注释,生成产物为一个包含了demo代码,include,和lib的demo包(包名为sdk.tgz)。 Windows下: 使用visual studio打开source/eSDK_OBS_API/eSDK_OBS_API_C++/sln/vc100/下的sln工程,生成obs项目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VS Code连接Notebook方式介绍

    VS Code连接Notebook方式介绍 Visual Studio Code (VS Code) 是一个流行的代码编辑器,它支持多种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支持通过VS Code连接和使用Jupyter Notebook。 当用户创建完成支持SSH的Notebook实例后,使用V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开发前准备

    开发前准备 环境要求 编译工具推荐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 1.43.2或以上版本。 如果客户端用Node.js开发, 推荐安装12.16.1或以上版本。 支持Chrome 73或以上版本的浏览器。 如果客户端用TypeScript开发,TypeScript的版本不低于3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开发前准备

    开发前准备 前提条件 已下载SDK包。 环境要求 编译工具推荐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 1.43.2或以上版本。 如果客户端用Node.js开发,推荐安装14.19.1或以上版本。 支持的浏览器详情请参见浏览器适配详情。 如果客户端用Type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C# Demo使用说明

    获取获取对应语言的IoT Device SDK进行集成。 前提条件 已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若未安装请参考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 已在管理控制台获取设备接入地址。获取地址的操作步骤,请参考平台对接信息。 已在管理控制台创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IoT Device SDK使用指南(C#)

    使用说明 已安装 DotNet SDK 8.0。 点此查看 .NET 安装指导 点此下载 .NET 8.0 已安装对应IDE(Visual Studio Code 2017+, Rider 17.0.6+)。理论上本SDK不依赖IDE,开发者可根据喜好选择IDE或者直接使用CLI。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开发前准备

    开发前准备 前提条件 已提交工单获取SDK包。 环境要求 编译工具推荐安装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 1.43.2或以上版本。 如果客户端用Node.js开发, 推荐安装14.19.1或以上版本。 支持的浏览器详情请参见Web浏览器适配详情。 如果客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跑通Electron Demo

    1GHz及以上 内存:4GB及以上 Python 3.x 可选,仅在需要重新编译addon插件时才需要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Visual Studio 2017 可选,仅在需要重新编译addon插件时才需要 Node.js 16.20.0及以上,64位 NA Electron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Data Studio

    Data Studio Data Studio简介 下载并安装Data Studio客户端 配置Data Studio 配置SSL连接 连接管理 库管理 SQL终端管理 安全管理 故障处理 FAQs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通过C#语言连接实例

    在命令行窗口中运行以下命令创建一个新的C#控制台应用程序;或者在Visual Studio中创建一个新的C#控制台应用程序。 dotnet new console -o redisdemo 安装Redis的C#客户端 StackExchange.Redis包。Visual Studio中您可以从NuGet包管理器中安装StackExchange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C#

    示例调用API。 前提条件 已获取API的调用信息,具体参见认证前准备。 已安装Visual Studio 2019 version 16.8.4或以上版本,如果未安装,请至Visual Studio官方网站下载。 获取SDK 请登录API网关控制台,参考《API网关用户指南》的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准备工作

    AR地图数据采集服务、AR地图数据构建服务请咨询华为云专业服务团队购买并开通。 环境要求 已安装配置NodeJS环境。 已安装代码编辑器,如Visual Studio Code。 已安装Web 服务器 ,如http-server、VSCode插件live-server、Tomcat等。 Windo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快速入门

    快速入门 环境要求 Web SDK运行环境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环境要求 环境项 使用限制 开发工具 Microsoft Visual Studio Code、WebStorm或其他Web IDE开发工具。 语言 Javascript或Typescript。 编译环境 建议Node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基于NB-IoT小熊派的智慧烟感

    ,根据您电脑系统配置,下载匹配的Visual Studio Code并安装。(本文以windows 10 64-bit系统Visual Studio Code为例。请下载1.49版本,其他版本不支持IoT Link)。 图4 下载Visual Studio Code 注:Visual Studio Code不支持苹果Mac系统。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VSCode本地调试

    运行调试本地函数、部署本地函数至云端 拉取云端的函数列表、调用云端函数、上传ZIP包至云端 前提条件 下载 Visual Studio Code(1.63.0版本以上)并安装。 安装插件 打开Visual Studio Code工具,在应用商店中搜索“Huawei Cloud FunctionGraph”并进行安装。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DSP Studio

    DSP Studio 安装与配置 创建“DSPStudio”目录。 用解压工具将 “Primeton_DSP_7.0_Studio_Windows_64.zip” 安装包解压至 “DSPStudio” 目录中。 验证 在“DSPStudio” 目录中,双击“startDSPStudio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C#

    、AppKey和AppSecret等信息,具体参见认证前准备。 获取并安装Visual Studio,如果未安装,请至Visual Studio官方网站下载。 获取SDK 登录DataArts Studio控制台。 单击“数据服务”模块。 单击左侧菜单“共享版> SDK”或“专享版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配置Data Studio

    配置Data Studio 本节介绍使用Data Studio时要遵循的配置步骤,以及配置服务器以调试PL/SQL函数的步骤。 配置Data Studio 通过Data Studio.ini文件来配置Data Studio: 参数如有修改,需重新启动Data Studio方可查看。配置文件中添加的无效参数会被Data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 基于NB-IoT小熊派开发智慧路灯

    ,根据您电脑系统配置,下载匹配的Visual Studio Code并安装。(本文以windows 10 64-bit系统Visual Studio Code为例。请下载1.49版本,其他版本不支持IoT Link)。 图4 下载Visual Studio Code 注:Visual Studio Code不支持苹果Mac系统。

    来自:帮助中心

    查看更多 →

共105条
看了本文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