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GMT+08:00
分享

方案概述

应用场景

校园信息化从初期的局域网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再到现在动辄几十个业务应用系统的规模,都是伴随着需求的深入、技术的发展而陆陆续续建设起来的,它们的开发框架不一致、数据规范不统一、系统间协同度低,但每个业务系统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其它要素系统进行交互。 因此,教育信息化研究者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平台的概念,包括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服务平台。统一平台可以将校园各业务的应用系统接入进来,进行数据、 用户、服务层面的整合--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的抽取、处理、存储和交换;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完成用户在各业务应用系统内的身份认证,实现单点登录;统一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用户入口,以获取各类个性化信息与应用服务。三大平台相互协作,实现数据的统一集成、 应用的统一入口和用户的统一访问。

各学校纷纷建设统一平台(如一站式服务平台、信息服务门户、统一服务平台等),在校内资源的整合与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用户不必再在各应用系统间频繁切换,只需登录平台,便可方便地获得个人的数据信息、可以使用的业务系统、可以查看的信息服务等,故统一平台从形式上改善了信息化服务的体验,提升了学校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但是,统一平台后端的各业务应用之间并没有实现融合,应用系统的业务流程没有改变, 业务处理的复杂度也没有降低。也就是说,业务系统只是将自己接入到平台而已,虽然实现了前端面向用户的统一,但后端业务仍然各自分立。

概括来说,统一平台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 数据孤岛

    高校许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对分立的管理信息系统,基本上都采用一个部门一个系统的建设模式,没有共享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而且不同时期开发的信息系统在运行环境、开发语言、后台数据库系统等方面采用不同标准,致使各个部门的数据和信息散落在各自独立的信息系统中,并出现数据重复、不一致和碎片化等问题,造成数据可信度差、 系统之间信息交换困难等瓶颈。业务部门既是应用系统的使用者,也是业务数据的管理者、维护者,对业务数据享有使用权--但现实情况是这种“使用权”变成了“所有权”,借用数据敏感、数据污染等各种不适宜开放的理由来阻碍数据共享。因此,当业务应用共享到数据中心后,由于校园各应用要素相对封闭,业务数据还是囿于系统内部,很难打破数据与教学、数据与科研、数据与管理、数据与服务之间的紧耦合关系,因此应用要素之间的数据交互少有发生,数据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 应用孤岛

    各个部门的业务流程只考虑到部门内部,无法实现多个部门之间的综合处理,出现各自为政的“应用孤岛”现象。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学校的管理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进度。随着高校信息化逐渐向应用和融合阶段推进,在各个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消除已有的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和信息集成,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工作的当务之急。

  • 业务系统服务管理脱节

    在服务层面,已实现前端向用户的统一推送,但后端的协同机制尚未建立。各业务部门负责自身业务范畴内的系统应用,如产生应用数据、处理业务流程、共享交换数据等。然而,由于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需要走协作流程,因此在许多情况下,数据共享交换仍然依靠邮件、U盘甚至打印稿等处理手段,而未直接通过业务系统间的流程协作完成。这种数据共享方式存在数据泄露、数据丢失等安全隐患,并且当共享数据被导入到业务系统后,也存在数据来源多样、版本繁多的问题。

  • 公众服务如何落地

    高校智慧校园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它面向全校师生及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除此以外,与校友、企业人员、外部来访人员的内外协作的顺畅程度也成为评判学校敏捷服务,快速响应的管理层次重要指标。如何把公众服务也纳入到智慧校园建设的规划中,成为高校在加强社会影响力和完善对外形象工程建设的工作的重要考虑因素。

    公众服务有着流动性高,随需随用等特点,应用可以用完即弃,但公众行为数据收集在学校大数据积累和分析工作上应保证数据的随机性和完整性,以方便后期对服务改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 移动化体验有待加强

    在终端层面,智能终端已经成为日常工作人们接受处理信息的首选,几乎每人都拥有至少一部移动智能终端。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对接的多个业务系统,部分业务系统因为架构问题无法提供移动端支撑,高校通常采用专属app开发和利用第三方app开发出对应的移动页面。但是,这类开发项目成本高,且后期维护难度大,当发展服务模式及内容的变更时,迭代速度慢,容易出现各类bug影响正常的业务开展,用户体验差。

  • 智慧化创新课题的新挑战

    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的物联时代,具有智能感应的如定位装置、监控装置、近场通信等技术在采集校园学习生活相关的各类环境、资源与活动实时数据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利用智慧物联技术,实现对校园各类设施设备的运行状态、师生学习生活的活动范围、师生与校园环境的互动情况等进行全面感知,为智慧校园的全面数据采集与实时反馈控制提供基础的感知支撑。目前,这类技术的应用更多是一些市场宣传的噱头,如何结合一体化服务管理,提供智慧服务、实时反馈成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新课题。

    不仅如此,如何将感知技术及行为数据与师生心理、行为预测研究理论结合,防范校内安全隐患,提前给予心理辅导,采取主动干涉措施成为每位教育研究者的创新课题。

通过本方案实现的业务效果:

目前,实现从部门级应用向到面向全校应用的升级,有两种方案:一是采用集成的方式,通过数据网关交换和数据联合等方式实现数据共享,但该方案会造成数据接口繁多,导致效率低、资源消耗大、数据同步困难等问题。二是采用统一标准、统一数据库、统一系统平台等方式,基于全校数据和业务进行统筹设计分析,彻底解决信息孤岛和应用孤岛的问题。这种方案能够建立起全面的、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开放性的校务信息共享平台,从而有力支撑高校教育管理综合改革, 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高校管理的规范化。将智慧校园需要建设的智慧服务管理平台应用从角色、业务、服务、管理等要素通过分类和融合为一个平台五个方向:

  • 协同办公平台--校两办、学院办公室

    整合优化办公业务流程,以电子化的方式实现公文收发、交换和存档的管理,支持学校实现电子公文一体化运转;提供审批管理功能,基于可自定义的电子表单与图形化工作流,实现远程电子审批,满足校内各式各样的事务审批需求;提供网上事件协作办理,通过请示汇报、任务下达、信息互通、任务 互助、工作协调等事件处理,形成基于信息的协作办公模式;建立移动办公系统,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应用,全面支持多种客户端应用,实现出差、机场、公交、会 议、家里全天候移动办公处理。

  • 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职能部门、院系、二级单位

    现有各类管理业务系统,进行集成化建设,提升院校管理的一体化、智能化水平。 系统能够适应院校各类管理业务需求,利用统一的业务应用集成平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智能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如基于数据统计分析的人事综合管理系统,基于智能排课、智能评价的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基于资源整合、知识管理的科研综合管理系统,基于物联感知、智能监控的资产设备与安全综合管理系统等, 支持高校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提升管理效率与智能化水平。

  • 智慧校园生活服务办事平台--教师学生校友公众办事指南

    当师生需要办理某个业务仅涉及单个职能部门的时候,该职能部门可以向师生清晰阐述办理该业务的流程,但是,如果某个业务的办理涉及到两个及以上职能部门的时候,往往其中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无法将整个办事经过向师生解释清楚,师生需要自行联系几个部门分头咨询,然后将几个职能部门的解释拼凑起来以获得答案,如果几个职能部门的解释互相能够衔接得上,师生还是可以获得答案的,但是,如果几个部门的解释存在矛盾,重复或前后接不上的情况,师生的办事过程必然要经历波折。

    因此,从提升职能部门整体服务质量的角度考虑,需要一种机制去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并且引导、协助师生办事的过程。对职能部门而言,所有发布到办事指南平台上的办事指南必须是经过梳理的,尤其是跨部门的办事指南,其所对应的办事流程必须经过办事指南平台的管理部门的协调、优化、整合,以确保平台上的办事指南的合理性,师生按照办事指南能够顺利办成事。

    对师生而言,办事指南平台为师生汇总所有的办事指南。师生通过平台可以查询到所需的办事指南以及办理信息和详细的联系信息。师生可以在线办理教学相关、人事相关、生活服务相关的业务,不用担心后续的流程,平台本身会定制出每一条指南的办理流程并对过程进行管理和反馈,师生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直接办理和查询业务进度,并在办理过程中随时联系相关部门并在办理完成后给予评价。职能部门业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评价对流程进行优化,对办理部门的效率进行监督。

    而公众和校友办事一样可以通过办事指南平台快速寻求对口组织部门并在网上进行业务办理,流畅的业务办理过程和透明的办理信息提升了每一个校园参与者的体验。

  • 校企共享信息服务平台--企业、外部组织

    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实现多行业、大容量、高水平的校企共享信息服务,提供校企信息发布服务功能。 支持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包括校企合作信息发布、校企合作项目的申报管理、流程管理和数据统计、项目过程中的信息资源共享等管理。支持顶岗实习管理,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的落实信息、 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成绩评定等,支持学生、教师、实习单位间的互动交流。 提供远程职业培训服务,为院校外学员职业技能的持续提升提供在线学习的服务,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社区终身学习和各类校外培训服务。

  • 大数据决策分析平台--报表、决策辅助(数据大屏、报表)

    建立大数据采集机制,采用“伴随式收集”方式,对教育及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教育教学数据、用户访问行为数据、管理数据等统一采集、汇聚到平台中,形成学校教育大数据。 对大数据采集、转换、加载、使用、消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实时质量监控和定期质量审计,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 提供大数据决策分析和推送应用功能,利用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从不同维度对各类大数据进行相关分析,进行在线数据分析和图形呈现,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能化信息推送服务。

    高校协同运营平台建设是一项内容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既包括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也包括各类业务管理、业务应用,同时还包括组织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保障和人员发展等机制建设。

    在此基础上致远互联提出了高校一体化协同运营平台建设规划123的建设思路。首先要先建设学校的协同办公平台,满足学校教职工的办公需求;第二阶段是要学校二级学院依托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将个性化业务需求同学校统一信息化系统相结合,建设了既兼顾不同学院共性需求,又能体现各学院特色的信息化应用生态。第三个阶段是建立面向师生的智慧服务系统,构建面向学院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助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图1 服务升级

方案架构

协同运营一体化平台是智慧校园业务管理和生活服务的重要平台。以网络协同办公平台为基础,通过建立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智慧校园生活服务平台、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并建立高校教育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平台,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和生活服务模式,更好地服务学校广大师生和领导决策,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治理能力。 高校协同运营一体化平台建设的基本框架如图所示。

解决方案架构图:

图2 业务架构

方案主要由华为云计算底座+智能AI+协同运营平台产品形成面向高校的解决方案:

  • 内控合规:通过协同运营平台构建了预算管理、收支管理、项目管理、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等六大业务模块的标准应用和深层应用来支持学校层面的这个内部合规建设,在这六个模块基础上,还可以支持这个流程中的风险管控,同时进行业务的自定义场景的定制,从而提高高校的内控合规建设能力。
  • 信访管理:突破手工信访管理的局限性,打通各种信访渠道的“信息墙”,实现信访管理在线化,解决了数据汇总难、分析难的问题。实现信访各单位之间的信息有效传递和办理进度共享。
  • 外事管理:外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统一化,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涉外安全事件的发生;
  • 网络理校:通过网络理校和督查督办平台的建设串联基础用户、管理人员以及校领导,达到三方协作的校园治理,促进言论自由,让基础用户能提、管理人员能控、校领导能看,从而提升学校网络治理水平。
  • 师生轻服务:可以通过流程的打通,打造师生轻服务的应用。

技术架构图:

图3 部署架构图
  • 方案通过华为云GaussDB、分布式缓存服务Redis等平台实现数据处理;
  • 通过Redis完成业务数据的缓存存储;
  • 通过GaussDB实现数据稳定高性能低时延输出;
  • 通过企业主机安全、web应用防火墙实现架构及业务数据请求访问安全。

方案优势

方案结合华为云GaussDB/LTS/分布式缓存Redis等高阶云服务,产品可维护性预计提升15%,提升产品开发效率。

  • 一个体系,两化合一:建立高校经济活动全过程管控体系,实现高校单位内控管理的系统化与常态化;
  • 全面覆盖,制衡机制:控制对象覆盖高校全部经济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建立高校权力运行事项的审核审批机制和监督机制;
  • 关注痛点,持续优化:解决当前高校内控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持续优化、改进单位内部控制建设
分享:

    相关文档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