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成本规则

- 异常成本监控仅识别您的潜在异常,不会对您的资源进行任何操作,亦不为异常的真实原因或由此引发的资损负责。异常成本监控基于您的消费模型进行算法预测,仅供参考,我们无法承诺算法预测100%准确。预测机制请参考:预测机制。
- 异常成本监控存在时延,详情请参见异常成本记录的时延。
- 异常成本监控有特定范围,详情请参见异常成本监控器的范围。
- 异常成本监控的成本类型为原始成本净值(实付金额),下文统一以实际支出代指。
- 系统自动为部分客户创建了异常成本监控器,详情请参见自动创建异常成本监控器。
异常成本记录的时延
- 异常成本记录非实时数据,支持系统自动创建的异常成本监控器和用户自行创建的异常成本监控器,监控器时延如下:
- 系统监控器:有T+2(T代表异常实际发生日期)的时延,如您4月8日产生了一笔异常消费(须符合异常成本检测规则),成本中心会在4月10日下午为您生成异常记录。即,异常发现日期会比您的异常实际发生日期晚2天。
- 自建监控器:有T+1(T代表异常实际发生日期)的时延,如您4月8日产生了一笔异常消费(须符合异常成本检测规则),成本中心会在4月9日下午为您生成异常记录。即,异常发现日期会比您的异常实际发生日期晚1天。
- 影响成本统计的时延与异常成本记录时延一致,具体影响如下:
- 系统监控器:
- 如您发现了一条按需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计算的实际上是4月8日-4月12日期间,实际支出与预测最大值差值的总和。
- 如您发现了一条包年包月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计算的实际上是4月1日-4月12日与上月同期3月1日-3月12日的差值。
- 自建监控器:
- 如您发现了一条按需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计算的实际上是4月9日-4月13日期间,实际支出与预测最大值差值的总和。
- 如您发现了一条包年包月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计算的实际上是4月1日-4月13日与上月同期3月1日-3月13日的差值。
- 系统监控器:
异常成本监控器的范围
当前,异常成本区分按需和包年包月两种类型。
- 包年包月成本的异常检测范围:“账单类型”包含“消费-新购”、“消费-续订”、“消费-变更”、“消费-自动续订”、消费-按月付费”。
- 按需成本的异常检测范围:“账单类型”包含“消费-使用”。

异常成本监控器不监控按月结算的云服务(如CDN按月结95带宽峰值)。
异常成本的检测规则
异常成本监控支持监控您的按需、包年包月成本。
- 按需异常成本检测规则:通过AI算法识别费用异常。当实际成本大于预测成本最大值,且差额大于1元时,则会生成异常成本记录。
以系统监控器为例:7月23日的实际支出为105元,预测成本最大值为100元,当日实际支出超过预测成本最大值,则会在7月25日下午生成一条异常成本记录。
- 包年包月异常成本检测规则:当月至今成本与上月同期相比,环比增长率超过用户设置的阈值(默认为20%,用户可自行修改),且差额大于1元时,则会生成异常成本记录。
以系统监控器为例:6月1日-23日的实际支出为100元 ,7月1日-23日实际消费121元,当前阈值设置为20%,实际增长率为21%,超过了20%,则会在7月25日下午生成一条异常成本记录。
影响成本的计算规则
- 按需消费影响成本=当日实际支出-预测最大值。若异常成本持续,影响成本会累加计算,即异常持续时间内,每天的实际支出与预测成本最大值差值的总和。
以系统监控器为例:存在1条按需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为 20 元。意味着4月8日-4月12日这5天的实际支出与预测最大值差值的总和为20 元。
- 包年包月消费影响成本=当月成本-上月同期成本。
以系统监控器为例:存在1条包年包月异常成本记录,发现日期为4月10日,4月14日查看这条记录,持续时间为5天,影响成本为 20 元,意味着4月1日-4月12日与3月1日-3月12日的实际成本差值是 20 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