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动态
- 功能总览
- 产品介绍
- 计费说明
- 快速入门
- 用户指南
- 最佳实践
- API参考
- SDK参考
- 场景代码示例
-
常见问题
-
密钥管理类
- 什么是密钥管理?
- 什么是用户主密钥?
- 什么是默认密钥?
- 自定义密钥与默认密钥有什么区别?
- 什么是数据加密密钥?
- 为什么不能立即删除用户主密钥?
- 哪些云服务使用KMS加密数据?
- 华为云服务如何使用KMS加密数据?
- 信封加密方式有什么优势?
- 在KMS中创建的自定义密钥的个数是否有限制?
- 是否可以从KMS中导出用户主密钥?
- 如果自定义密钥被彻底删除,用户数据是否还可以解密?
- 如何使用在线工具加解密数据?
- 是否可以更新KMS管理的密钥?
- 在什么场景下推荐使用导入的密钥?
- 密钥材料被意外删除时如何处理?
- 默认密钥如何生成?
- 没有权限操作KMS,该如何处理?
- 如何修补OpenSSL以使用-id-aes256-wrap-pad包装非对称密钥?
- 如何修补GmSSL以使用-sms4-wrap-pad包装非对称密钥?
- KMS支持的密钥算法类型
- 请求KMS异常,错误码401,应该如何处理?
- 进行SM2签名时,如何计算SM3摘要?
- 调用encrypt-data接口,返回的密文和明文有什么关系?
- KMS如何保护创建的密钥?
- 如何使用非对称密钥对公钥对签名结果进行验签?
- 外部导入的密钥支持轮转吗?
- 密钥管理服务支持离线加解密数据吗?
- 为什么SM2算法签名结果不是64字节?
- 如何将原始EC私钥转换成PKCS8格式的私钥对象?
- 如何将原始SM2私钥转换成PKCS8格式的私钥对象?
- 凭据管理类
-
密钥对管理类
- 密钥对的配额是多少?
- 如何创建密钥对?
- 什么是私有密钥对和账号密钥对?
- 导入通过PuTTYgen工具创建的密钥对失败如何处理?
- 使用IE9浏览器无法导入密钥对如何处理?
- 如何使用私钥登录Linux弹性云服务器?
- 如何通过私钥获取Windows弹性云服务器的登录密码?
- 绑定密钥对失败如何处理?
- 替换密钥对失败如何处理?
- 重置密钥对失败如何处理?
- 解绑密钥对失败如何处理?
- 替换密钥对后,服务器需要重启吗?
- 关闭弹性云服务器的密码登录方式后如何重新开启?
- 解绑密钥对后用户无法登录ECS时如何处理?
- 私钥不慎遗失怎么办?
- 如何转换私钥文件格式?
- 密钥对在创建主机成功之后可以更改吗?
- 密钥对是否支持多用户共享?
- 如何获取密钥对的私钥或公钥文件?
- 账号密钥首次创建、首次升级时系统报错如何处理?
- 私有密钥对升级账号密钥对后,会占用账号密钥对配额吗?
- 用户联邦身份登录时,私有密钥对升级账号密钥对之后,为什么私有密钥对会不可见?
- 专属加密类
- 计费类
- 通用类
-
密钥管理类
- 视频帮助
- 文档下载
- 通用参考
展开导读
链接复制成功!
计费概述
通过阅读本文,您可以快速了解数据加密服务(Data Encryption Workshop, DEW)的计费模式、计费项、续费、欠费等主要计费信息。
数据加密服务的收费涉及密钥管理服务(KMS)、凭据管理服务(CSMS)、专属加密(DHSM)三个微服务。
- 计费模式
数据加密服务提供包年/包月、按需计费两种计费模式,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包年/包月是一种预付费模式,即先付费再使用,按照订单的购买周期进行结算,因此在购买之前,您必须确保账户余额充足。按需计费的计费模式。按需计费是一种后付费模式,即先使用再付费,按照实际使用情况计费。关于计费模式的详细介绍请参见计费模式概述
- 计费项
数据加密服务的计费项由密钥费用、凭据费用和专属加密实例费用组成。了解每种计费项的计费因子、计费公式等信息,请参见计费项。
如需了解实际场景下的计费样例以及各计费项在不同计费模式下的费用计算过程,请参见计费样例。
- 续费
包年/包月方式购买的专属加密实例到期后,如果没有按时续费,会影响使用。如果您想继续使用数据加密服务专属加密实例,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为专属加密实例进行续费,否则该专属加密实例将会被冻结。了解更多关于续费的信息,请参见续费概述。
- 费用账单
您可以在“费用与成本 > 费用账单”查看与数据加密服务相关的流水和明细账单,以便了解您的消费情况。如需了解具体操作步骤,请参见费用账单。
- 欠费
在使用云服务时,账户的可用额度小于待结算的账单,即被判定为账户欠费。欠费后,可能会影响防护网站的正常运行,需要及时充值。详细介绍请参见欠费说明。
- 停止计费
当云服务资源不再使用时,可以将他们退订或删除,从而避免继续收费。详细介绍请参见停止计费。
- 成本管理
使用DEW时,成本主要分为拥有成本和运维成本。您可以从归集成本、优化资源、升级换代、具备节约意识、实现自动化运维等方面优化成本。更多详情请参见成本管理。